形态描述
皮壳壁薄,壳宽为髓壳的两倍,具不规则类圆形孔,孔宽约为桁宽的3-8倍或更宽。髓壳具规则的六角形网孔,孔宽约为桁宽的10倍。放射针20根,针身强壮,呈三片棱柱形,末端削尖,各棱缘生出向前的小锯齿。各放射针的近心段在棱缘上生出横向呈树枝状的分枝,分枝基端简单,粗壮,远心端分成许多小分枝,小分枝末端尖细。各骨针的基部具三根拱形梁。
标本测量(微米) IOAS-R588-592皮壳直径105-113,髓壳直径61-64,皮壳孔直径7-17,髓壳孔直径7-12,骨针长140-201、宽(基部)17-19。
标本采集地 南海16°24′6″N,112°13′0″N,1974年5月;15°30′0″,N-16°30′0″N,112°00′0″E-112°06′0″E,1975年4月。
本种由Haeckel于1887年在中太平洋找到而建立的,后来Hollande和Enjumet,(1960)找到标本,形态略有差别,认为是这个种的发育过程所产生的变化(见原著的pl.56,figs.1-6)并分析认为Haeckel(1887)的标本是处于发育期,据我于1974,1975年所找到的标本,基本符合这情况,处于发育期的,骨针没有分枝,已经是成体的,骨针分枝很多,这说明本种成长过程中个体形态有较大差异。
标本测量(微米) IOAS-R588-592皮壳直径105-113,髓壳直径61-64,皮壳孔直径7-17,髓壳孔直径7-12,骨针长140-201、宽(基部)17-19。
标本采集地 南海16°24′6″N,112°13′0″N,1974年5月;15°30′0″,N-16°30′0″N,112°00′0″E-112°06′0″E,1975年4月。
本种由Haeckel于1887年在中太平洋找到而建立的,后来Hollande和Enjumet,(1960)找到标本,形态略有差别,认为是这个种的发育过程所产生的变化(见原著的pl.56,figs.1-6)并分析认为Haeckel(1887)的标本是处于发育期,据我于1974,1975年所找到的标本,基本符合这情况,处于发育期的,骨针没有分枝,已经是成体的,骨针分枝很多,这说明本种成长过程中个体形态有较大差异。